从新能源车到智能手机 大热的半固态电池强在哪儿?
时间:2025-08-08
从新能源车到智能手机 大热的半固态电池强在哪儿?
随着全球步入新能源领域,电力已成为各行各业运转的基石动力。作为储能的关键载体,电池技术的进步直接映射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智能手机,厂商们都在积极研发电池技术,不仅致力于提高电池容量,更注重提升安全性与稳定性。唯有在多个维度上实现同步突破,才能真正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和保障安全。
昨日,在全新MG预售发布会上,半固态电池引起了全场关注和热议。#半固态电池强在哪儿#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成为网络热议焦点。发布会期间,我们通过回顾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深入解析半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为消费者未来的产品选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半固态电池技术的引入不仅让元级别的两厢车型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电池革新,也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早期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主要包括两种: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前者以其出色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为市场主流;后者则由于更高的成本与更高的能量密度而成为许多车辆的首选,但售价往往更高。

而半固态电池作为当前技术过渡阶段的重要选择,通过精确控制液态电解质的比例在-之间,显著提升了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温适应能力。以全新MG例,其液态电解质含量仅为,这使其完全符合准固态标准,从根本上消除了自燃的风险。在发布会上展示的十针针刺实验与三面全方位针刺测试中,该电池均实现了“不冒烟、不起火”,充分验证了其卓越的安全性能。

此外,半固态电池在低至零下氏度的极寒环境中依然能保持高效性能。全新车型MG够在这一温度区间内正常充电,并且其低温放电效率显著提高,较传统电池高出两倍。即便是在极端寒冷的零下氏度条件下,该车仍能提供超过瓦的输出功率,极大地提升了车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实用性。
据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介绍,这款应用于全新MG半固态电池是公司在固态电池研发路径上的关键里程碑。其核心技术在于材料体系的创新,将固态电解质掺入正极材料中,有效降低表面活性;同时在正极极片表面均匀覆盖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层,既构建了高效的锂离子传导通道,又凭借其电子绝缘性与高硬度特性,抑制了锂枝晶生长,彻底避免正负极短路的风险。

在正极材料方面,该电池创新采用锰基复合正极材料结合立方晶系尖晶石结构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的“二选一”困境。这一新型材料不仅提高了电压平台,还增强了动力性能和低温放电能力,使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快充效率和电芯能量保持率。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在寒冷气候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北方寒冷地区,消费者对冬季用车的需求尤为突出。通过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升车辆的续航能力和便利性,还能有效缓解寒冷季节对电动汽车使用的担忧。

不止于汽车领域,智能手机行业也正在积极布局半固态电池技术。vivo持续投入研发,在最新发布的vivo X Fold首发等效Ah蓝海电池,采用第四代硅负极技术,体积能量密度高达h/L,并率先搭载第二代半固态电池,实现零下正常供电。对于用户而言,这种低温稳定性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在东北等极寒地区出现手机异常掉电或自动关机的问题。

尽管半固态电池仍处于过渡阶段,但预计它的生命周期可达,将成为主流车型的重要选择。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仍在使用磷酸铁锂或三元锂电池,半固态电池尚未大规模普及。然而,明年的市场布局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固态电池正站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新高度:彻底抛弃了液态电解质,这是解决热失控起火问题的直接途径;能量密度高达h/kg,远超现有液态电池两倍以上,这不仅延长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整车的续航能力。在结构简化和体积利用率提高方面,全固态电池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已提升至以上,这将有助于减轻车辆重量并优化空间布局。业内普遍认为,将是全固态电池全面量产的转折点。凭借其氧化物技术路线和设备国产化的优势,我国有望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将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写在最后
近年来,电池作为推动千行百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技术创新领域持续发力。智能手机通过提升硅含量大幅提高能量密度,实现了轻薄机身和持久续航,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半固态与固态电池的突破性进展,显著增强了安全性,使得驾驶更加安心无忧。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这类新型电池展现出极高的稳定性,成功适配了我国广阔地域与多元环境的需求,助力新能源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就是从新能源车到智能手机 大热的半固态电池强在哪儿?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其它相关文章!